公路桥梁的宽幅特性对移动模架设计提出了独特挑战,尤其是多车道桥面的横向覆盖需求与施工稳定性之间的平衡,推动形成了专门的宽幅移动模架技术体系。这种设计差异源于公路工程 “大宽度、变截面” 的结构特点,从主梁布局到模板调节均围绕横向扩展能力与整体稳定性两大核心展开,在滨州乐安黄河大桥、曲线桥等标志性工程中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范式,其设计逻辑严格遵循《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对宽幅结构受力平衡的强制性要求。
双主梁承重体系是宽幅公路模架的核心创新,通过空间结构设计实现大跨度横向覆盖。不同于铁路模架的单主梁集中受力模式,公路宽幅模架普遍采用双主梁并行布置,通过横向连接件形成闭合的空间受力结构。某双主梁上行式移动模架的设计显示,两组箱形钢桁主梁通过等间距横向连接系固结,形成跨度 52 米的承重平台,配合前支腿、中支腿和后纵移系统构成的六支点支撑体系,将 1000 吨自重及施工荷载均匀传递至桥墩,较传统单主梁结构的横向稳定性提升 40%。滨州乐安黄河大桥应用的下行式模架进一步优化了这种结构,其箱形钢桁主梁通过 25 个均匀分布的支腿实现荷载分散,在 620 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保持了≤3 毫米的沉降控制精度,完美适应黄河宽河道施工需求。这种双主梁设计的关键在于材料选择与截面优化,普遍采用 Q345 钢制作的箱形截面主梁,在满足横向刚度要求的同时控制自重,避免了过度强化材料带来的成本增加。
模块化模板与横向扩展机构构成宽幅调节的核心技术,实现不同宽度桥面的精准适配。公路模架突破了铁路模架固定宽度的局限,通过可伸缩模板系统应对变宽桥面施工。一种适用于曲线桥的可调节宽度模架结构显示,其模板系统由横梁、伸缩架和贴板组成,通过气缸驱动横移平台带动模架纵梁横向移动,单侧最大扩展距离可达 5 米,配合贴板间的滑槽与卡头紧固装置,实现不同宽度箱梁的无缝适配。这种设计在曲线桥施工中优势显著,通过横梁在伸缩架上的滑动调整,可同时满足宽度变化和线形偏转需求,解决了传统模架需频繁拆装的难题。滨州乐安黄河大桥的模架则采用 “C” 字型挂梁设计,挂梁一端通过横梁与主梁连接,另一端悬挂外模板,通过液压驱动沿横梁横向滑移实现开模合模,在 52 米跨度施工中实现了两侧模板的对称同步调节,大幅提升了宽幅箱梁的浇筑效率。
液压同步控制技术保障了宽幅施工中的精度与安全,是协调横向扩展与结构稳定的关键。宽幅模架的横向尺寸远超铁路模架,必须通过智能控制系统避免施工中的受力不均。滨州乐安黄河大桥模架集成了液压同步行走系统,通过比例阀组控制 24 组油缸的协同动作,在强风环境下仍能保持模板系统的水平精度,攻克了宽幅结构在风力荷载下的稳定性难题。双主梁上行式模架则采用导向装置引导挂梁移动,确保同一横梁两侧的模板调节同步性,配合 MGE 滑板减少走行摩擦,使横向移动精度控制在 2 毫米以内。这种控制逻辑与铁路模架的精度控制截然不同:公路模架更注重横向对称调节,通过实时监测各支点沉降数据动态调整油缸压力,在 620 立方米混凝土连续浇筑过程中实现了 “零沉降” 托举,充分验证了宽幅施工中的动态平衡能力。
工程实践中的场景适配印证了宽幅设计的技术有效性。滨州乐安黄河大桥采用 52 米跨度下行式模架,通过双主梁与多支点支撑的组合设计,成功跨越黄河主河槽,在 1000 吨自重的情况下实现了单跨 25 天的施工周期,较传统支架法效率提升 17%。曲线桥应用的可调节宽度模架则通过伸缩结构与紧固装置的配合,完美适应了变宽箱梁的施工需求,避免了分幅浇筑带来的接缝质量隐患。历史演进维度上,公路宽幅模架经历了从分幅施工到整幅浇筑的技术突破,早期采用单主梁分阶段施工时,宽幅桥梁的施工周期长达 30 天,而现代双主梁集成模架通过横向扩展与同步控制技术,将同等跨度施工周期缩短至 25 天,且结构整体性显著提升。这些实践共同证明,宽幅公路模架的设计本质是通过结构创新与智能控制的结合,实现横向覆盖能力与施工稳定性的统一,为多车道公路桥梁建设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方案。